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首页栏目 > 新闻动态 > 正文

清华河流所(泥沙研究室)40周年暨钱宁先生学术思想纪念会成功举办

日期:2018-11-25

2018年11月24日上午,清华大学河流研究所(泥沙研究室)成立40周年暨钱宁先生学术思想纪念会在新水利馆407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清华河流所和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举办,出席会议的嘉宾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韩其为教高,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水利系张楚汉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胡春宏教高,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倪晋仁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青海大学校长王光谦教授,西安理工大学副校长李占斌教授,中国水利学会汤鑫华秘书长,长江科学院院长卢金友教高,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江恩慧教高,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朱程清局长等,以及来自全国20多家单位的260余名专家学者。大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河流研究的最新进展与未来发展。

1.jpg(图片:活动现场)


开  幕

张楚汉院士,西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清华大学教授陈永灿和土木水利学院副院长、教授王忠静开幕致辞

张楚汉院士回顾了钱宁先生回到清华筹建河流所的历程,高度肯定了河流所师生的辛勤耕耘和让河流所成为享誉世界的研究机构的成果。张院士还分享了自己与钱宁先生交往的几个感人故事。张院士曾多次在新水利馆聆听钱先生有关河流泥沙的学术讲座,对钱先生敏锐的逻辑思维表达了由衷的敬佩。张院士1978年赴UC伯克利留学的时候,钱先生亲自找到张院士,交给他两封推荐信让他递交给钱先生在伯克利的两位师弟,非常热情地请他们多多关心和照顾张院士。当张院士到伯克利见到两位教授的时候,他们都表达对钱先生的思念,问了很多关于钱先生的细节问题。张院士希望通过这些故事的分享,激励所有从事河流研究的同志们一如既往传承钱宁先生的为学与为人!

陈永灿教授与在座的同行共同回顾了钱先生的学术人生,他认为钱先生不仅是泥沙学科的开拓者,也是筹建清华河流所的卓越组织者,通过在河流动力学等方面取得的系统性、创新性成果,推动我国泥沙研究长期处于国际领先的地位,为黄河、长江等流域的治理做出了突出贡献。陈永灿教授表示,没有钱宁先生和其它前辈的努力,就不会有如今的河流所。自己作为水利系的一员,会不断弘扬钱宁先生的精神。“今天的河流所人才济济、硕果累累,在相关研究上做到了学术领先,希望河流所能够继续向前,取得更加辉煌的成果!”

王忠静教授受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院长和书记的委托,代表学院进行开幕致辞。王忠静教授指出,河流所的成立、发展和壮大离不开钱先生的心血倾注,是钱先生将清华大学河流所带上世界一流水平。钱先生心系祖国、热爱人民、治学严谨、鞠躬尽瘁,在病危期间仍指导关于长江三峡的几个重要问题的研究,为解决长江泥沙问题做出重要贡献。钱先生的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在学界和业界广为流传,更成为河流所集体的精神力量,激励着河流所学者积极投身祖国教育科研建设事业,承担起兴国重任。王忠静教授高度肯定河流所40年间取得的瞩目成就,希望大家以钱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的学术精神为指导,在治学求真的道路上继续前进,争取更大的成绩!

2.jpg(图片:开幕致辞,张楚汉院士(左),陈永灿教授(中),王忠静教授(右))


发  展  历  程

本次纪念会邀请到了钱宁先生的弟子王兴奎教授和王兆印教授与大家分享自己和钱宁先生以及其他前辈的科研故事和学术精神

王兴奎教授首先从基础理论、工程实践和治学精神几个方面回顾了钱宁先生的学术思想感悟。当王兴奎教授与大家分享钱宁先生做研究时的手稿时,展示了钱先生在黄河考察过程中,白天野外踏勘、晚上借来当地水利部门的流域图连夜准确按比例缩小手绘的地图。在座的嘉宾都被钱宁先生的严谨治学精神所感动。回忆求学时钱宁先生和河流所的其他老师们给予的众多帮助,王兴奎教授深情地说到:“有钱宁先生这样的老师,敦促我一生不敢偷懒!”

王兆印教授用“不断探索,一脉传承”来高度概括了团队的发展。王教授回忆了钱宁先生学成归来建设祖国的博大胸怀,以及在文革时期“牛棚岁月,坚刚不可夺其志”的精神。王兆印教授以“回顾往昔,继承钱宁,探索河流,研究泥沙,回味无穷,精彩一生”对自己的学术生涯做了总结,并表示今生最大的成功是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可以把科学探索和教书育人的火炬优雅地传给下一代,也希望他们可以继承爱因斯坦、钱宁先生的精神,走得更远、更加辉煌!

3.jpg(图片:王兴奎教授分享(左),王兆印教授分享(右))

河流所发展至今,离不开老一辈辛勤汗水的撒播,是前辈们的一砖一瓦才有了今天厚重的河流所。为了表达对老一辈的感激,组委会为1978年河流所建所作出重要贡献的各位老先生颁发河流所杰出贡献奖,同时为退休后仍在继续为河流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前辈颁发资深教授聘书。

4.jpg(图片:颁发资深教授聘书)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韩其为院士、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朱程清局长、中国三峡集团公司环境保护部王殿常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张科利教授、浙江大学建工学院冉启华教授、重庆交通大学杨胜发教授、河海大学肖洋教授、清华大学水利系余锡平教授都分享了自己与钱宁先生及河流所难忘的回忆和颇深的渊源,每一段分享都令大家印象深刻、感动不已。

5.jpg

(图片:嘉宾寄语照片,韩其为院士,朱程清局长,
王殿常主任,肖洋教授代表唐洪武书记,张科利教授,
杨胜发教授,冉启华教授,余锡平教授)


行  业  报  告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青海大学校长、清华大学教授王光谦院士和中国水利学会汤鑫华秘书长在纪念会上就河流研究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做大会报告,清华大学河流所吴保生教授主持了报告会

王光谦院士通过回忆自己过往的求学经历,与在座来宾一起探讨河流所未来研究的方向。王院士系统地回顾了泥沙学科的理论和实践,以泥沙研究的三本经典著作引出,强调《泥沙动力学》、《河床演变学》和《河流模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对于推进泥沙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王院士强调泥沙学科的教育要浓缩提炼,“要学会养猪,不要养猪头”,注重系统性而不是限于局部。在回顾自己的求学经历时,王院士讲述了师长对自己的包容和指导,认为清华这样的氛围支持了创新性的研究。

汤鑫华秘书长就“水利面临的挑战”、“水利发展的机遇”和“水利学会未来的规划”三方面内容与在座嘉宾进行了分享;认为水利行业现今面临许多的新的挑战,所关注的方向和以往有了很大的区别。汤秘书长表示这些问题和挑战也同时是水利科学发展的机遇,未来水利学会也将为此付出更大的努力,对各个组织提供更好的支持!汤秘书长认为以水的科学利用为契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从长远的角度用国际的视野审视和发展我国水战略,服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6.jpg(图片:王光谦院士报告(左),汤鑫华秘书长报告(右))

行业报告分享结束后,现场专家学者针对河流所未来的发展展开了深刻的讨论,气氛热烈。王兆印教授认为科学研究应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不局限于前辈的研究,要有创新的勇气。张楚汉院士与大家分享了自己针对天河工程所写的手稿,肯定了天河工程研究的必要性,同时也提到了目前还需要不断的探索,要有“百家争鸣”的胸怀和不断求索的信念!

开幕式结束后,全体与会人员在新水门前合影留念

7.jpg(图片:新水合影)


特  邀  报  告
本次纪念会邀请了来自中国水科院、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京水科院、长科院、黄科院、中科院、武汉大学、河海大学、天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安理工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就河流泥沙领域的发展历程和研究前沿做了特邀报告,清华大学河流所李丹勋教授、方红卫教授分别主持了报告会

中国水科院胡春宏院士回顾了自己早年报考钱宁先生博士生的经历,以及钱宁先生“培养工程师,解决实际问题,要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解决泥沙问题”的育人理念。同时,胡院士讲述了我国通过自主创新,从三门峡工程到三峡工程的不断总结泥沙问题与经验,走向世界一流水平的发展历程。勉励河流泥沙工作者要坚持不懈努力,为河流健康管理作出贡献。

8.jpg(图片:胡春宏院士报告)

北京大学倪晋仁院士做了题目为“泥沙的活力在于小”的报告,讲解了不同尺度下泥沙问题的研究理论,倪院士认为在水沙科学发展中,看“小”是为了服务“大”,为了研究“大”必须弄清“小”,“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细微之处,方显实力”,从而实现从纳米的深度推向全球的广度。

9.jpg(图片:倪晋仁院士报告)

此外,南京水科院陆永军所长以长江武安段生态航道构建为例讲述了生态航道的内涵和构建方法,以及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方向。长科院卢金友院长分析了当前河湖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分享了关于保护长江河湖的方法和思路。黄科院江恩慧副院长分享了黄河下游主河槽和滩区治理理论与技术进展,强调黄河下游河流系统滩槽协同治理的思路。地理所黄河清研究员通过列举江心洲形状的决定因素和利用输沙曲线揭示分汊型河流的成因的例子,揭示了河床演变的简单性与复杂性。

10.jpg(图片:陆永军所长,卢金友院长,江恩慧副院长,
黄河清研究员报告)

四川大学刘兴年教授讲述了山区河流演变的边界条件,描述了河流的自然演化与理性重构。河海大学朱伟教授讲述了通过“泥”跨学科的技术应用,解决如何处理生产生活中污泥、淤泥等工程实际问题。天津大学白玉川教授讲述了河流和海洋工程中的泥沙问题,分析了河流动力过程的非线性特征和深海工程的局部冲刷。华东师范大学何青教授以“当河流遇见海洋”为题,讲述了河口泥沙问题研究,并回顾了钱宁先生对自己求学为人的影响。西安理工大学李占斌教授分析了坡面-流域泥沙问题,讲述了基于分散消减径流能量机理的水土流失调控技术。武汉大学夏军强教授以平潭河槽形变变化为例,讲述了黄河中下游水沙运动过程模拟和河床调整规律。清华大学徐梦珍副教授代表河流所介绍了研究所结合时代发展,研究不断与时俱进的情况;并汇报了常态和非常态下河流动力过程对河流底栖动物群的影响,以及青藏高原河流和平原河流生态格局的差异。方红卫教授对各个学术报告都做了精湛的点评,肯定了泥沙研究的丰富内涵和外延。

11.jpg

(图片:刘兴年教授,朱伟教授,白玉川教授,何青教授,李占斌教授,夏军强教授,徐梦珍副教授报告,
方红卫教授主持报告会)


闭  幕

傅旭东教授感慨在这个高朋满座、群英荟萃的学术盛宴上,看到了两代学术人共同绘制的五彩斑斓的泥沙学科的发展画卷,有从三门峡到三峡再到现在约60年的发展历程,有从都江堰到现在约2000年的时间跨度,也有从流域坡面到山区河流、从平原河流到河口甚至到大海的空间变化,在这些变化中享受到了泥沙领域的博大精深、领略到了泥沙研究的巨大潜力。

12.jpg(图片:傅旭东老师总结)

傅旭东教授用“五四三”三个数字对泥沙学科进行了总结:泥沙学科充满五“力”,泥沙充满了活力,河流充满了动力,生态地貌充满了魅力,学科交叉充满了潜力,泥沙学者充满了想象力;泥沙学科已经或正在发生四个转变,从河流走向流域,从河流走向河口,从河流走向水圈,从河流走向生态;泥沙学科有三个共同点,共同的对象,共同的驱动力,共同的探求。泥沙学科在为教方面上承师恩,下承弟子,为学方面敬业开拓,砥砺前行。泥沙学科在过去的四十年里日新月异,蓬勃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泥沙事业在未来会进一步再创辉煌!

 

栏目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