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水圈科学与水利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简称:水圈国重)在原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基础上,根据科技部的要求于2023年完成重组。重组后的实验室是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产出重大原创性成果、支撑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凝聚培养优秀创新人才及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
实验室围绕水沙调控与流域保护问题,设立5个研究方向,分别为水圈科学、河网平台、极端暴雨与城市韧性、绿色智能建造和悬河治理,开展需求、目标、任务导向的有组织科研,带动高水平学科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实现“科研-学科-人才”一体化发展,力争通过十年发展建设,形成水圈引领-流域调控-水工支撑的理论体系,取得支撑黄河百年安澜的战略性、关键性和原创性成果。
实验室自批准建设以来,承担了系列国家重点任务,在重大理论创新、关键技术突破、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未来将创建水圈科学引领的气候变化与圈层相互作用下流域水沙变化预测理论,建成共创共享的原创性全球河网平台,形成极端暴雨下流域城市韧性管控优化理论与工程体系,创新绿色、低碳、智能的流域治理、保护方法与工程技术,完善全流域水沙协调的调控理论与治理技术体系。
发展历程
-
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原实验室依托清华大学水利系,于2006年7月批准筹建,按照“开放、流动、联合、竞争”机制运行。
2006
-
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筹)现场评估
2008年2月,实验室在科技部工程与材料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估中获评“优秀”。
2008
-
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验收
2008年6月,实验室通过验收。
2008
-
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现场评估
2013年3月,实验室在科技部工程与材料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估中获评“优秀”。
2013
-
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现场评估
2018年5月,实验室在科技部工程与材料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估中获评“优秀”。
2018
-
水圈国重组建完成
2023年,水圈国重组建完成,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定位应用基础研究,为水圈科学与水利工程领域国家重大战略贡献力量。
2023
-
智慧水圈大模型AI Hydrosphere启动研发
2024年3月,水圈国重与水利部水圈科学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联合主办第三十二届“世界水日”水圈科学与水利工程学术研讨会。会上宣布智慧水圈大模型AI Hydrosphere启动研发;发布《水圈》国际期刊。
2024
-
成立水圈国重华电集团分室
2024年4月,成立水圈国重华电集团分室,聚焦生态建设和可再生能源开发等国家重大需求,打造科技创新、成果培育、产业转化、人才培养的创新平台。
2024
-
水圈国重启用同源大厦办公场所
2024年4月,水圈国重启用同源大厦办公场所,配备管理服务人员,开展海内外人才招聘工作,进入新发展阶段。
2024
-
水圈国重第一届学术委员会顺利召开
2025年10月,水圈科学与水利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清华大学泥沙实验室顺利召开。
2025
-
开启全面发展新征程
预计2026年入驻清华大学昌平国重基地(清华科学城),开启全面发展新征程。
2026




OA系统
成果链接
管理员信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