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网北京11月28日电(记者 王硕)“我对天河工程是这样定位并提出要求的:理念新颖、扎实研究、争取成功、允许失败。”11月27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张楚汉表示,“天河工程是科学探索问题,并不是‘呼风唤雨’、大规模人工干预天气过程;而是在有限目标下,为空中水资源的形成、迁移、转化提供新的更好的物理图景和分析工具,从而提高有限尺度下的云水资源利用率。”
作为从一开始就关注天河工程,并经常参加天河讨论的专家,张楚汉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提出了许多意见与建议。在他看来,天河工程研究的初衷是在传统地面调水等方式的基础上,在科学领域探索一条新的补充地表水资源的途径。
我国水安全形势严峻,人均水资源紧缺,时空分布不均衡,特别是黄河流域,维持河口生态功能和更好地支撑黄河流域及黄河下游两岸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仍面临着巨大挑战。“这一直是水利科技工作者的心病和水利行业关心和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张楚汉曾深入长江上游地区、黄河源区,考察过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相关前期论证,亲身看到及感受到当地高原地区高海拔、高寒、地质灾害频发等重重困难。“地面调水那么难,是不是天上可以有什么文章可做?”这也是张楚汉对天河工程研究的初衷非常理解并赞同的原因。
张楚汉认为,天河工程有许多科学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他向项目组提出建议:在三江源区域云水资源量相对丰富的背景下,首先要研究空中水资源利用有多少潜力可挖?其次,研究这些云水资源的运动变化规律和动态分布情况。
同时,在关键技术上,研究是否可以在合适的地区和恰当的时机,通过传统和新的人工影响天气手段主动挖掘利用一部分空中的水资源;并关注如果可以增加一定规模的降雨,研究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
张楚汉特别强调,作为科学探索,目前天河工程的目标不是、也不能控制天气,而是加深对天气的精细化观测;不是妄图实现空中大范围跨域调水,而是通过精准化研究进行有限目标下的小范围干预,提高人工降雨效率。“如果一系列研究可以取得预期成果,推而广之,在其它条件适宜和有需要的地区也可以推广应用,以缓解水资源短缺。”
张楚汉对钱学森先生的导师冯·卡门的一句话非常赞同:“一些乐观主义者,包括我在内,一直相信控制天气是可能的。不过,我承认这是遥远的事了。”
“我也对此充满期待。”张楚汉说,“不过,这可能是在未来,而不是现在。但应该鼓励科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