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水理事会成立大会于2016年3月24日至26日在印度尼西亚召开,发起国包括中国、柬埔寨、法国、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老挝,蒙古、菲律宾、新加坡、泰国以及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理事会理事长由韩国Gyewoon Choi博士担任,中国水利部刘志广巡视员等4国代表担任副理事长,我系王忠静教授担任下设专业委员会主席。
亚洲水理事会的主要任务是在亚洲各层面提高对水资源问题的意识,促成在重大水资源问题上采取行动,在保证环境可持续性的基础上,使水资源得到全面有效的节约、保护、开发、规划、管理和利用,确保生态健康与安全。根据整体目标与任务,亚洲水理事会共下设7个专业委员会,分别是战略与政策(strategy and policy)、水联网与智慧水利(Smart Water Management Initiative)、标准化(Standardization)、水-能源-食品(Water-Energy-Food NEXUS)、水援助计划(Water-Aid Program)、水教育(Water Education)、知识库与传播(Knowledge Base and Dissemination)。其中水联网与智慧水利(Smart Water Management Initiative—SWMI)专业委员会主席由清华大学水利系王忠静教授担任。SWMI的主要目标是以未来为导向,利用水联网和智慧水利技术,对水资源进行综合分配利用和管理,实现水利行业的工业化、现代化和智能化。
唐文哲副教授研究组在《Nature》发文
4月7日,唐文哲副教授研究组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Nature)上发表文章,题为Holistic hydropower scheme for China。
为减少化石能源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可持续水电开发重新成为全球趋势,对降低碳排放、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文章基于整体视角提出了从国际、国家、项目层面优化和实现水电开发社会、经济和环境综合目标的建议。
国家层面,鉴于当前水电开发评价主要基于单一项目、局部区域和经济因素的情况,有必要在流域尺度全面评价水电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累积效益/影响。了解流域累积变化趋势不仅有助于指导现有梯级电站优化调度运行和沿河生态环境保护,还可为未来水电开发提供立项决策依据。同时,为解决我国流域分割管理方式下不同政府部门、地区、水电企业和流域内公众之间的利益/风险冲突问题,还需完善现有电价机制和移民补偿标准等相关法律法规,并建立相应的区域间转移支付机制,以实现流域尺度水电开发各方公平的利益/风险分配。
项目层面,需更为关注水电开发的社会影响。水库移民相关问题牵涉范围广、情况复杂,例如移民原有生活技能在新的社区中往往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当地政府应重视土地规划与自然资源保护,加强在基础设施、教育和就业等方面的投入;同时,应鼓励移民积极参与新社区建设、重构社会网络和保护传统文化,促进移民可持续发展。
国际层面,与邻国应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基于共赢理念共同治理跨境河流,以在流域尺度优化实现电力生产、水资源共享和生态环境可持续目标。中国水电工程建设的丰富经验和技术优势,可为全球水电合作开发和应对气候变化做出重大贡献。
上述建议具有深层研究和政策意义。理论方面,未来可从流域整体角度研究能源-水电工程-经济-资源-生态环境-社会间关系,以揭示其相互作用规律;实践方面,有助于我国合理制定低碳发展策略,还可为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流域水电开发与管理提供借鉴。
唐文哲为本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墨尔本大学Colin F. Duffield研究组为国际合作方。唐文哲是土木水利学院项目管理与建设技术研究所成员、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员。本项工作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系列项目的长期资助。
文章链接: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32/n7597/full/532037d.html
清华水利系HydroSky团队在《自然》集团《科学数据》刊物上发文共享青藏高原六十年湖泊变迁
6月21日,清华大学水利系HydroSky团队、清华大学遥感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洪阳、水利系助理教授龙笛、水利系博士后万玮等联合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等机构,在《自然》集团《科学数据》刊物上发表论文《青藏高原湖泊数据集:1960s,2005和2014》(A lake data set for the Tibetan Plateau from the 1960s, 2005, and 2014),发布共享青藏高原面积1 km2以上湖泊在过去六十年的变迁数据集。该数据集是目前国际公开发布的一套最新、最完整的青藏高原湖泊数据集,相比现有数据库进一步提高了质量和精度。
青藏高原被称为地球第三极,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但长期缺乏连续可靠的高原湖泊水域面积变化数据,对研究地球屋脊区域水能量平衡构成了关键瓶颈。此次公布的数据集对于气候变化、冰川积雪融化、极端气象、跨国际河流水安全、生态安全等领域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同时,该数据集充分融合了人工测绘数据、中巴地球资源卫星(China-Brazil Earth Resources Satellite, CBERS)中分辨率遥感数据、以及我国最新高分辨率卫星(GaoFen-1, GF-1)的多源遥感信息,为整合实地勘探图文集、多频率跨尺度遥感图像的大数据信息挖掘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也提升了国产卫星数据的国际影响力。
图1 青藏高原湖泊数据集概况。(A) 1960年代(人工测绘,部分基于第一次湖泊调查成果整理);(B) 2005年(CBERS-1 CCD, 部分基于第二次湖泊调查成果整理);(C) 2014年(GF-1 WFV);(D) 2005~2014年湖泊面积变化率(%)
图2 湖泊水体面积信息提取规则(底图:GF-1 WFV假彩色遥感图像)。(A) 不同含盐度的湖泊;(B) 不同成因的湖泊;(C) 针对岛屿、滩地等特殊情况的处理规则。
图3 该数据集与1990年全球湖泊和湿地分布数据库(Global Lakes and Wetlands Database, GLWD; http://www.wwfus.org/science/data.cfm)的对比。按照纬度(每隔1°)、经度(每隔2°)和流域尺度分别统计和比较湖泊数量与面积。
本篇论文的通讯作者为洪阳(清华大学)和顾行发(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第一作者为万玮(清华大学)。论文合作作者包括龙笛(清华大学)、马颖钊(清华大学)、袁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肖鹏峰(南京大学)、段洪涛(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和韩忠颖(清华大学)等。
本项研究得到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顾行发研究员及其团队,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冯学智教授、肖鹏峰副教授及其团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马荣华研究员、段洪涛研究员及其团队,共同参与了本数据集的研制与发布共享。
论文链接:http://www.nature.com/articles/sdata201639